廣袤的郊野里,國家級水稻制種年夜縣岑鞏縣的水稻種植基地,陣陣稻噴鼻撲鼻,處處展現著豐收的氣象。
箱包車間內,繁忙的工人怎么也想不到,手里正在加工的小小相機包,居然是歐美市場的熱銷品,在外國電商平臺,一個能賣20美元。
沸騰的運動場上,“村超”“村BA”激戰正酣,體育運動與平易近族文明、鄉村游玩的融會“交響”撩動心弦,盡情釋放樂業安居的幸福。
……
一個個幸福和美的場景,匯聚成貴州省黔東南州鄉村周全振興扎實推進的新圖景。在鄉村振興開新局的廣闊舞臺上,黔東南州苗鄉侗寨處處涌動著生機與活氣,升騰著盼望與夢想,一片片郊野高產豐收,一座座村莊和諧美妙,“產業興旺、生態宜居、鄉風文明、管理有用、生涯富饒”的鄉村振興新畫卷正在伸展。
鄉村特點產業求衝破,產業鏈條不斷做精做優
鄉村振興,產業興旺是關鍵。
黔東南州山淨水秀、生態優良,是生產綠色優質農產品的“天賜寶地”,這些年也涌現了銀球茶、藍莓、太子參等一大量享譽全國的產品。但規模化、brand化、市場化程度不高,也制約著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,難以支撐鄉村周全振興的需求。若何打破當地農業產業“小、低、弱”的凸起問題?黔東南州堅定不移圍繞“富在農家”晉陞鄉村產業發展程度,聚焦品種、品質和brand補短板、強弱項,隨機應變發展現代山地特點高效農業。
時下,麻江縣壩芒鄉種植的蔬菜持續收獲,黃瓜、毛節瓜、四時豆……這些“壩芒制造”的綠色甘旨,正在俘獲著粵港澳消費者的味蕾,創造出源源不斷的價值。
“這里的蔬菜在年夜灣區很受歡迎,基礎天天都會發貨,1個月要往年夜灣區發600噸擺佈。”壩芒鄉黨委書記潘皇林說。
以一起配合社、農平易近“雙增收”為條件,帶動種植主體(企業)增收和社會面增收的壩芒蔬菜種植形式,讓全鄉5600畝壩區蔬菜基地,畝均產值超2萬包養網元,年總產值衝破1億元,每年每畝勞務工資衝破3000元,帶動7個村級集體經濟均超過70萬元,帶動300多個散戶種植蔬菜3000多畝。
打好特點牌,廣袤鄉野間,一個個特點產業多點開花,拔節生長。
在凱里市船溪鎮新中村,這里有60畝的酸湯原料基地,里面種植著52個西紅柿品種和5個辣椒品種。在當局的支撐下,這里正在建設酸湯原料產業示范點。
“不擔心銷路,我們直接跟企業簽訂單,由企業進行收購。”基地負責人潘曉正說。得益于酸湯產業的發展,一些企業直接聯系種植基地,通過訂單農業、保底收購,保證本身的食材供應,直接或間接帶動農平易近增收。
新中村的酸湯原料種植產業,讓不少村平易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。在基地任務的村平易近蒙金華告訴記者,在這里務工,一個月就能有3000元支出,同時還可以照顧家里的白叟和孩子。
凱里酸湯產業風生水起,拉動當地農業實現“接二連三”,帶動越來越多當地農戶在家門口銷售農產品。以貴州玉夢食物(集團)無限公司為例,該公司往年收購農產品原資料的價格超過3000萬元。
黔東南州相關負責人介紹,近年來,各地充足發掘特點資源優勢,不斷延長完美產業鏈,構建鄉村產業體系,不斷做年夜做強鄉村特點產業,拓寬農平易近增收致富渠道,為周全推進鄉村振興供給堅實產業支撐。
鄉村建設顯特點,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可感可及
中國要美,農村必須美。美妙的村居環境,是鄉村振興的題中應有之義。
走進雷山縣丹江鎮腳猛村,映進眼簾的是干凈整潔的鄉村途徑、整理齊整的農家天井。衡宇與周邊的小菜園、小果園、小花園彼此映襯,一個個“點綴”在農家小院周圍,村平易近當場取材、變廢為寶,打造的“微景觀”讓人面前一亮。
“改革完成以后,房前屋后環境好了良多,再也聞不到臭味了,蚊蟲也少了,生涯環境現在是變得更美更宜居了,心境好了良多。”腳猛村村平易近文春榮說。
腳猛村和其他村寨一樣,通過不斷創新鄉村建設形式,奮力打造鄉村振興處所樣板,實現鄉村宜居宜業、農平易近富饒充裕。
“別看現在這么干凈,前幾天街道上滿是淤泥,都是村里的黨員清淤疏浚的。”三穗縣滾馬鄉德明村黨總支書記孫春忠說,前段時間德明村遭受汛期洪水過境,全村廣年夜黨員第一時間聞“汛”而動,“棄”小家不顧,主動到村委會幫助街道清淤和村莊恢復重建。
“以前,我們村里到處都是坑坑洼洼的,渣滓亂丟亂倒,就是雨天一身泥,好天一身灰,到處臭烘烘的。不過現在好了,村里的水池變清了,還有文明廣場可以跳廣場舞,到處都是干干包養網凈凈的。”德明村村平易近肖永麗感嘆地說。
景美平易近富添活氣,鄉村風貌日日新。保護好天然生態,把傳統村風貌和現代元素結合起來,把鄉村建設得更漂亮。
在凱里市船溪鎮曼洞村青曼苗寨,生態環境傑出、平易近族文明濃郁、人文印記豐富、農文旅融會發展,這個陳舊的苗寨煥發出無限生機。
青曼苗寨始建于明永樂年間,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,1984年被貴州省定名為第一批鄉村游玩村寨。這里保存著紡織、刺繡、染布等高深的平易近族手工藝,此中“苗族織錦技藝”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明遺產保護名錄。
“現在村里修了非遺館,就連閑置的老鄉當局和道班房都被改建成了特點平易近宿,老村委會辦公樓及招待木樓也改革成了康養親身經歷中間,村里的產業越來越多了。”說起村里發生的變化,曼洞村紀檢監督員龍才感歎不已。
看山,蒼翠欲滴;看水,碧波輕蕩;進村,賞心悅目;進院,別致靜雅……行走在黔東南州,無論是廣袤郊野、喧囂城鎮,還是和美鄉村……年夜手筆和美城鄉的建設次序遞次展開,陳色褪往、綠意漸濃。
鄉村管理作示范,“三治”結合效能穩步晉陞
管理有用是推進鄉村周全振興的主要保證。
天柱縣渡馬鎮共和村甘溪侗寨曾包養網經濫辦酒菜、鋪張浪費現象嚴重。但是,自2014年春節以來,這一傳統陋習獲得了有用管理,得益于村黨支部倡議建築的“合約食堂”。
“這家母豬下崽了,要請吃酒;那家新裝了一扇門,也要請吃酒……不僅這般,禮金也從以前的10元、20元,漲到后來的100元、200元,甚至更多。”共和村黨支部書記、村委會主任唐安厚說,過往的甘溪侗寨,村平易近受傳統觀念影響,無論鉅細事都要辦酒菜,禮金也水漲船高,給村平易近生涯帶來了繁重負擔。
為改變這一現狀,共和村黨支部經過深刻研討,決定建築一個集體食堂,將村里的紅白喪事統一集中到食堂來辦。這一倡議獲得了全寨100多戶村平易近的積極響應,他們捐木、捐工、捐錢,歷時一年建成了占空中積200多平方米的兩層村集體食堂。食堂由村平易近協力辦起,通過村規平易近約方法進行治理,是以取名為“合約食堂”。
“自從有了‘合約食堂’,送禮的金額變少了,也有了更多時間掙錢。”共和村雅田組村平易近楊序柏說。
“合約食堂”在甘溪侗寨的勝利實踐,使得濫辦酒菜的現象獲得了有用管理,年夜操年夜辦之風遭到遏制。村“兩委”進一個步驟在雅田等天然寨推廣這一形式,遭到了村平易近的熱烈歡迎。
與此同時,共和村創新實施“合約食堂+社會管理”形式,打造“合約食堂”升級版。通過“合約食堂+節約富平易近”,全村辦酒場數逐年降落,累計減少節約送禮等資金約300余萬元;“合約食堂+兩禁一限”使得群眾電、炸、毒魚現象銷聲匿跡;“合約食堂+清潔風暴”讓村寨終年包養干凈整潔、清新宜居成為常態;“合約食堂+品德講堂”則晉陞了村平易近整體素質,群眾精氣神更足。
“三治”融會善治,黔東南州各地持續引導農村完美村規平易近約,摸索推廣“寨管家”“群眾會+”等村平易近自治新形式;深化“一中間一張網十聯戶”“黨小組+網格員+聯戶長”基層管理機制;實施“法令清楚人”培養工程,加強村級公共法令服務,開展安然建設,晉陞群眾法治意識;實施“積分超市”、評選“示范戶”等,樹立文明新風。
“我們成立了柑子院天然寨治理委員會,配備委員8人,實行‘3+N’科學形式治理,在鄉風文明建設、村容寨貌整治、牴觸糾紛化解等方面發揮積極感化,實現村平易近自治治理。”三穗縣瓦寨鎮柑子院村黨支部書記楊長友說,通過“黨組織+寨管委+院壩協商+群眾”的形式,每月召開1次院壩協商會,每季度進行1次環境衛生評比,引導群眾在漂亮鄉村建設上戶戶參與、人人動手,早日實現“農業強、農村美、農平易近富”的美妙目標。
現在,放眼黔東南州鄉村年夜地,產業更旺了,村莊更美了。
發佈留言